木塑材料產業發展中秸稈的利用
中國秸稈纖維原料從分布現狀來講,可以說是遍布于全國各地;從各地木塑企業秸稈利用情況來講,可以這樣歸納:樂于應用,卻缺乏技術支撐;潛力巨大,但要協調發展。樂于應用,是因為其便宜;缺乏技術支撐是指秸稈纖維原料工業化加工系統尚未成型。按照目前最新調查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2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噸,其中工業用量約為3000多萬噸。此中人造板生產方面可利用數量約為2千萬噸,木塑材料只占其2.5‰,即50萬噸左右。根據現有條件預測,“十二五”期間,秸稈合成木塑材料最大生產能力可達到1千萬噸,基本目標500萬噸,秸稈應用量總量最低為600萬噸。但是應該看到,較之生物質能源領域的秸稈利用,秸稈合成木塑企業選址靈活,原料適應性強,牽扯面小,產品附加值高,應用范圍廣,已有一定產業基礎,較容易為市場和用戶接受,并且具備部分節材代木、涵養森林資源的多重功用。從總體看,秸稈合成木塑材料產業的示范作用明顯,經濟性好,操作相對容易,能夠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起到引導作用。但是,秸稈纖維原料工業化加工系統的建設必須跟上,各個技術環節及相應的裝備尚需逐一落實。
木塑材料秸稈原料基地建設
根據中國秸稈分布特點,擬利用各地區不同的秸稈資源,采用先進的加工處理技術,分別建立50萬~200萬噸級的秸稈纖維原料基地群,為秸稈合成木塑材料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木塑材料秸稈原料基地建設的原則應該是:根據不同秸稈類型的地域性、生物性、加工性、商用性和市場性特點,結合當地生產條件和農民習慣,予以分片、分類指導,合理引導秸稈的工業化利用,盡可能提高秸稈利用的有效性和高效化,依靠科技力量將秸稈纖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根據對目前國內13個重點產糧區秸稈分布和應用分析,擬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各培育總產量為200萬噸的秸稈原料加工產業群,主要消化秸稈種類為棉秸、玉米和小麥;在西南地區培育100萬噸以上的秸稈原料加工產業群,主要消化秸稈種類稻、麥和煙梗;在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各培育總產量為50萬噸左右的秸稈原料加工產業群,主要消化秸稈種類為麥、稻和棉秸。基本指導思想就是充分發揮秸稈多元化資源優勢,利用各地的產業基礎和現有設施,形成規范、專業、科學,與市場化相適應的秸稈纖維原料基地布局。
木塑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分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2011~2015年,基礎目標500萬噸,發展目標800萬噸。
1.2011~2012年,示范基地建設。選擇合適的地區建立木塑材料生產示范基地至關重要,不僅能夠起到帶動作用,而且要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地區的龍頭企業。初擬分別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和西南地區選址建設示范基地,每個基地規模大概在3萬~5萬噸/年,最大為10萬噸/年。示范基地的主要作用一是拉動所在地區的秸稈利用工作;另一個作用就是探索高效利用秸稈資源的多種可行性方式。
2.2013~2015年,產業群或產業集團建設。為保證基礎目標的實現,要在示范基地的帶動下,以其為核心在秸稈木塑材料中心區逐步形成木塑產業群,或引導建立木塑產業集團,每個地區生產單元的規模產量要保持在50萬噸/年左右;同時形成木塑制成品專業化特色,譬如木塑板材、門窗、家具制品基地,以及其它木塑材料專項制成品,積極參與世界木塑市場的競爭。
第二階段:2016~2020年,發展目標1500萬~2000萬噸/年。
據報道,美國已將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和生物基產品等3類生物質產業譽為生物經濟的三大支柱,作為未來20年重點發展目標。在幅員遼闊秸稈生態多樣,各類秸稈資源極其豐富的中國,發展木塑材料具有極大優勢。未來10年,木塑材料將充分展現自己的資源化和環保化優勢,并使之向更加廣闊的生物質塑化材料領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科技材料,在鐵路、交通、石油、環保、軍事等領域與木材、鋁材、塑料、水泥、陶瓷等傳統材料展開激烈的競爭,從而使中國木塑發展良性地到1500萬~2000萬噸的規模,形成一個產值在3000億元左右的產業體系,完成中國木塑產業化進程。
木塑材料產業發展需要的支持
1.穩定、科學的政策環境。不可否認,木塑材料的進步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但具備一個穩定、科學的政策環境更加重要,希望在《資源綜合利用目錄》等政策文件中明確對木塑材料的科學界定,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定性、定量標準,打通木塑產業發展的道路。
2.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要求,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在國內有針對性地重點培養、支持8~10家大型或超大型骨干木塑企業,組建國家木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為木塑產業的發展確立標桿和榜樣。
3.鼓勵木塑產業積極拓展國內外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