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是三大建筑材料(鋼筋、水泥、木材)中與人類最具親和力的天然材料,具有很高的可用性、再生性和重要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們對環保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綠色消費趨勢日益上升,化纖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引起了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而粘膠纖維、醋酸纖維、lyocell纖維深受人們青睞[1]。制漿造紙廠遍及全國各地,其制漿和漂白造成的污染相當嚴重,雖蒸煮黑液可回收解決,但毒性極大的漂白廢水污染仍一直困擾著造紙工業[2]。特別是十幾年來,木材工業、制漿造紙業得到強勁發展,適于木材加工和制漿的木材被大量消耗,由此引起環境惡化,因此天然林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保護,使全球木材工業原料供應正逐步由天然林轉向人工林。人工林生長快,成材早,材質較疏松,材色不勻,色調晦暗,加之木材在貯存、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變色、污染等,使其在家具、造紙、人造纖維、地板等方面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從而降低了木材的利用價值。因而,材色問題成了木材工業、造紙業及人造纖維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人工林面積已居世界第一位。要想最大程度地發揮人工林木材的使用潛力,只有徹底掌握那些控制其性能的機理,才能最終按照需要改變這些性能。所以,發展木材漂白新技術,能夠促進形成綠色產業鏈,促進綠化,快速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擴大城鄉就業,形成高效林業,故具有重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材色與木材紋理、強度、密度一樣,是評價木材質量并決定其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3]。木材漂白是用化學藥劑使實木、單板、木片、木漿顏色變淺、色調均勻、污染消除的加工過程,是實木制品、人造板裝飾、制漿造紙及人造纖維的一個重要加工環節,也是高級人造板裝飾、紙張及人造纖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木材工業、造紙工業及人造纖維業的持續強勁發展,木材漂白備受重視,大量的木材漂白新技術不斷涌現。
1 木材漂白基本原理和常用藥劑
木材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素。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不吸收可見光,而作為基質存在于纖維素微細纖維之中的木素是主要的顯色物質,它的基本結構單元是苯丙烷基,其中的苯環、醌類和其單體側鏈的羰基(>C=O)、羧基(-C=O-OH)中,都含有碳-氧(C=O)、碳-碳(C=C)共軛雙鍵結構的發色基團,是木材顏色的重要來源。此外,木材組分中大量存在的羥基(-OH)和甲氧基(-OCH3),雖自身無色,但在光(尤其是紫外光)和氧的作用下,極易發生降解,使木材色調變深,是一種潛在的發色基團,被稱做助色基團。木材的漂白過程,就是利用化學藥劑使木材材面氧化、還原,破壞木材中能吸收可見光的發〖CM(21)色基團(如C=C、C=O)或封閉助色基團(如-OH),使其產生增白和脫色作用。所使用的化學藥劑可分為氧化型和還原型2種(見表1)[4]。
2 漂白劑選擇
理想的漂白效果是在除去有色物質的同時,盡量不損傷材面。在呈色物質能用溶劑抽提時,最好用溶劑抽提的方法;不能用溶劑抽提時,可采用分解呈色物質的方法;在分解有困難時,則應采取對呈色物質改性的方法[4]。分解和改性的方法有氧化法、還原法、甲基化法、乙酰化法等,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原則上都是用盡可能少的藥劑,取得盡可能好的漂白效果,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漂白劑的作用,降耗增益。
木材是一種天然材料,材色在株內、株外都存在著變異性,在選擇漂白藥劑時,不但要根據材面色澤及脫色的難易程度,還要考慮漂白處理工藝的簡單易行,藥品價格及用量應盡可能的低,藥品對人體是否有傷害、對環境是否有污染等因素[4]。
3 木材漂白的機理
3.1 白腐菌漂白機理
在適宜的條件下,黃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多年層孔菌(Forces annosus) 、木靈芝(Ganderma ostale) 、貝殼狀革菌(Panus conchatus) 、射脈齒菌(Phlebia radiata) 、雜色云芝(Tranzetes versicolor)、糞生黑蛋巢菌(Cythus stererreus) 、白腐菌IZU-154 、糙皮側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 等白腐菌的菌絲開始生長,菌絲在生長蔓延的過程中分泌出大量的胞外氧化酶,其中關鍵的2類過氧化物酶LiP和MnP,在分子氧的參與下,依靠自身形成的H2O2,觸發啟動一系列自由基鏈反應,使木素結構中的苯環發生單電子氧化反應形成陽離子基團,而后發生一系列自發反應而降解。這些降解過程包括甲氧基的脫除、Cα—Cβ鍵、Cβ—Cγ鍵以及烷基芳基醚鍵的斷裂,直至苯環的開環裂解等。木素的降解產物繼而再被菌絲體吸收,最終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和水[5]。
目前,白腐菌用于紙漿漂白還沒有實現工業化,而實驗室研究一直在不停地進行。很明顯,一旦白腐菌漂白紙漿的作用時間縮短,以及其它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