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室內進行全面裝修和家具更新已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時尚。而室內裝修及家具工業中廣泛應用人造板作為基材,于是就出現甲醛污染問題。過去人們經濟收入少,室內裝修多數僅以局部進行,家具也往往是少量更新,因此甲醛污染并不十分突出,可以容忍。而今,凡搬入新居者,進行全面裝修和家具更新幾乎成為普遍化。這樣,甲醛揮發的累積量大增,達到不能承受的程度,直接危及用戶的生活空間。為此,裝修部門與用戶的糾紛已成為社會難題,而裝修或家具的原材料來自市場,毫無辦法解決。隨著全世界環保意識的提高,對于甲醛氣體造成的污染,達到必須引起重視的程度。為此,科技工作者研究出許多措施試圖解決。如改進尿素與甲醛的合理配方,甚至使用甲醛捕捉劑等等,但都非根治的辦法。此外,某些商品如食品、茶葉、香煙等的包裝材料,是不容許甲醛存在的。以往大都使用天然木材,由于保護森林資源國策的實施,木質包裝材料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尋求代用材料,則人造板屬于首選對象。可是由于甲醛的污染而難以實現。這一切使得無污染的“綠色人造板”的需求提到日程上來。
釋放甲醛氣體的根源在于人造板生產中所使用的膠粘劑——脲醛樹脂。這種膠粘劑的最大優越性是原材料來源豐富,性能良好,價格低廉,目前尚無可取代。但脲醛樹脂受合成工藝限制,無論怎樣改進配方,化學反應不可能十分完美,產品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始終存在釋放與反應的多余甲醛問題,只是量的多少。如合成工藝落后,則放出的甲醛氣體更多。在我國眾多人造板企業中,脲醛樹脂合成技術落后的比例很大,故進入市場的人造板產生嚴重污染不足為奇。無甲醛的膠種并非沒有,但不是膠源稀少,就是價格昂貴。按目前我國人造板產量,每年液體膠粘劑用量約300 萬t,很難滿足。并且當代最廉價的合成樹脂只有脲膠。
減少污染與成本及膠源的矛盾,近期很難調和。于是,國內外學者都在探索另外的途徑,即用無膠工藝生產人造板。三十多年前,蘇聯與捷克就完成了理論和工藝的可行性研究,捷克還進行了小規模生產。不知是何原因沒有繼續研究下去?也許主要原因是當時對污染的嚴重性并未引起社會的關注,失去需求推動力,也就不愿進一步完善生產工藝。
現在環保意識提到空前高度,同時在實用中,用戶的確忍受不了。否則,日本就不會生產甲醛捕捉劑。所以國內外學者又重新重視這個課題的研究,采用各種技術路線,分別取得一定成果。但均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力,使產品進入市場。發展無膠人造板是解決環境污染最有效的途徑,也是一種發展趨勢。當前存在工藝創新與時間的競爭,誰的工藝最先進,最簡單,最易推廣,就能最先形成生產力,占領市場。
根據前人已證實的植物纖維可以自粘的膠合理論,以反復試驗和不斷優化,使無膠纖維板成板工藝,取得突破性進展,攻克的關鍵是改善無膠板的性能及簡化操作程序,使其能利用現有的中密度纖維板生產線,對所有生產設備(只有制膠設備停止使用),不作任何改動的條件下,即可生產無膠纖維板。產品力學強度相當或高于普通刨花板,防水性能與脲膠纖維板相同。
由于以水作“膠粘劑”,纖維間的自粘力在熱壓進程中完成,故板坯含水率高于施膠板坯,熱壓周期必然延長,以保證充分完成化學反應,從而影響原有生產率,但對實際經濟效益并無影響。
1. 節省膠粘劑費用,屬于直接效益,增加純利潤。
2. 產品無固化層,砂光量少,電耗量少,電耗及砂帶費降低。
3. 將板坯中大部分水分轉移至壓機中蒸發,使干燥機中部分對流換熱轉為接觸傳熱,熱效率提高,降低煤耗。這些屬于附加效益。
僅此三項,即使年產量由3萬m3降至1.5萬~2萬m3,仍可創造利潤330萬~440萬元/年(以膠的成本而定)。何況,產量減少后,原料和能耗同樣減少30%~50%,設備的損耗和維修費用也相應減少,占用的總流動資金也減少,這是產生的間接效益。故總利潤不低于原產量,甚至更高。如要維持原產量也很簡單,因為熱壓機以前各工序設備的生產能力并無變化,所以只需增加一臺熱壓機及其運輸機構,或更換熱壓機層數即可辦到。這筆改造費是必要的。
無膠纖維板的最大優點是徹底消除污染源和成本低廉,用途還可以擴展到不允許污染的某些商品的包裝材料。無膠纖維板的天然缺陷:由于是以水與纖維分子的化學作用產生自粘力進行膠合。纖維間必須緊密接觸,否則粘合力會降低,所以密度高于普通施膠的中密度纖維板。如果生產薄板,此缺陷并不顯著。
這種無膠纖維板新工藝,以木纖維質量最高,操作技術最容易。同時也適用于所有草本纖維制板,其性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