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南地區木材工業現狀與展望(2003-5-13)
|
中南地區土地面積約占國土10%人口27%,森林面積18%,其中人工林占全國30%;森林覆蓋率除河南省以外,均達到40-50%以上;人造板總產量324萬立方米(1997年統計),占全國總量20%。
從上述概略數字分析:中南地區林業資源比較豐富,在國內處于中上水平。尤其人工林有很大優勢,人造板工業發展迅速,產量僅次于華東地區。其中廣東省發展最快,總量達108.6萬立方米,占中南地區三分之一,充分利用深圳市這個對外窗口,裝飾貼面板特別發達,據統計產量12億平方米,占全國50%,這是使產品增值的正確方向,其他省比較少。
因此,在當前禁伐天然林的政策下,中南地區木材工業要持續發展,必須轉變原料的取向。在進一步增加產量的同時,重點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尤其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面對國際競爭,這個方面更為突出,只有高質量的人造板才能達到補充木材短缺的目的。為此,建議今后在戰略上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開發人工林和農業剩余物的利用,以擴大木制品及人造板的原料來源
計劃經濟年代,原木通過貯木場統一調撥,其中一部分集中制材,加工剩余物可以利用。現在木材由伐區直接進入市場,其后果是:中南地區幾乎沒有大型制材廠,廢料無法集中再利用,對資源造成浪費;許多膠合板廠,得不到優質原木,只能向農民購進劣質芯板,然后用進口單板組合;沿海省有條件的企業則完全依賴進口原木;纖維板和刨花板主要來自林區間伐材及枝椏材,這不是根本辦法。未來的出路在于大規模使用速生人工林和農業剩余物。這兩類原料的共同特征:生長快速,但材質和材性都不理想。所以應加大科技的投人,并發展二次加工,以改善外觀和使產品增值。
中南地區速生人工林和農業剩余物十分豐富,加以充分利用,勢在必行。其主要資源:
1.桉樹和木麻黃
廣東省的桉樹有40萬公頃,占全國57%,海南省的桉樹和木麻黃有25萬公頃。除生產部分木片,沒有深加工。原因是木麻黃和大多數桉樹,材性又重又硬,干燥時容易變形、開裂,耐腐性很差,一些桉樹紋理扭曲,給加工利用帶來很大難度。
2.楊樹
兩湖地區比較集中,約有70萬公頃。楊木密度小、材質松軟,尤其是含水率分布極不均勻。作為膠合板原料,單板干燥后產生很不規則的變形,造成膠合板嚴重疊芯、離縫和翹曲。
3.馬尾松和濕地松
在針葉材中屬于生長較快的樹種,是傳統的木材資源,由于早晚材明顯,紋理有特殊美感。但是樹節多,樹脂含量高(采脂后更高),對產品的制作和使用極為不利。國內對松木制品興趣不大,國外似乎有所偏愛。問題在于脫脂技術復雜,提高成本。原木脫脂尚未解決,這是提高膠合板質量的主要障礙。
4.泡桐
河南省有200萬公頃,泡桐質地很輕,顏色淺淡,紋理通直,加工性能良好,可作為家具和膠合板原料,但未充分利用。桐木家具主要出口日本和韓國,消耗量很小,每年不足20萬立方米,而河南泡桐蓄積量1200萬立方米,生長量達320萬立方米。充分利用可彌補木材的短缺。泡桐尚存在表面硬度低和易于變色的缺陷,國內對于這種輕而軟的家具尚不適應。所以應進行改善表面狀態、防止變色的實用工藝研究,以更好開拓國內市場。
5.輕木
屬于熱帶樹種,我國1960年從國外引種在海南省和云南省栽培成功。輕木是世界上最輕的樹種,密度0.1-0.2克/立方厘米,色澤淺紅,心邊材不明顯,紋理通直,耐腐,抗彎強度相當于中密度板。也是生長最快的速生材,5--6年胸徑可達60--75厘米。國外對其用途進行過大量研究。主要利用其“輕”的特性可作為優良絕緣材料,力學性能在同等密度下高于泡沫塑料,可與輕合金制成夾芯板用于航空工業,美國還用于航天器作緩沖材料。作者也曾用輕木試制單板層積材和厚合板,性能都很好,有實用價值。在60年代廣東高校及科研所對輕木的材性和栽培也進行過大量研究。不知什么原因,這種生長極快、用途廣泛的優良速生材,沒有引起重視、大量種植和應用。這應是木材工業的新原料。
6.竹材
我國竹林資源有獨特優勢,面積440萬公頃,占世界四分之一,竹材產量占世界三分之一,竹材性能優良,強度及耐磨性很高,紋理美觀。竹材生長迅速,3—5年可以輪伐,單產達每公頃28噸,湖南省竹林面積65萬公頃,其中毛竹占70%以上。按5年輪伐,年產竹材260萬噸,是可觀的再生資源。
但目前竹材利用范圍狹窄,中南地區以混凝土模板為主,其余生產少量車廂、地板和衛生筷,遠未物盡其用,更沒有進入龐大的家具和建筑市場。
竹材存在缺點:徑級小,毛竹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又是中空結構,壁厚有限。尤其是直徑與壁厚隨尖削度而減小。據測試統計:平均每1米長度直徑縮小75毫米,壁厚隨直徑而變,如直徑為60-120毫米范圍,則相互關系為壁厚/直徑:0.095-0.14。
故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