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它產于南洋群島的熱帶雨林之中,非千年不能成才。鄭和七下西洋時,替明皇朝采回大量紫檀原材。通過明清兩朝對紫檀的開發,經數百年無數藝人的努力,加上康、雍、乾三代皇帝及宮廷專職藝術家的參與,所制紫檀家具無不溶入了人的思想、精神、個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以宮廷為代表的最高品位的家具文化。清中期以后,國力衰退,紫檀來源中斷,紫檀家具制作從此進入了低谷和徹底消亡的階段。經過數百年的沉寂,改革開放的春風猶如紫氣東來,吹得國強民豐,紫檀又飄洋過海地來到最早使用它,酷愛它,能使它的生命得到升華和延續的中國。
隨著清皇朝的消亡,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真正的紫檀早已絕種,但現代社會發達的通訊、運輸工具的觸角早已伸入到一些與世隔絕的孤島密林中。1996年永琦紫檀家具藝術珍寶館經過艱辛努力,終于從印度洋島嶼購回數百噸紫檀原材。經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古典家具專家群體鑒定,確認是中國明朝時期使用過的老紫檀木,從而否定了百年來真正紫檀早已絕種的說法,并否定了多數學者認為紫檀即薔薇木的錯誤認識。紫檀木與薔薇木雖有相似之處,但不是同一木種,同時也搞清了新、老紫檀是不同的樹種,糾正了數百年來以新、舊區分品種的錯誤認識。
紫檀木的新鮮磨光剖面紫紅晶瑩,鮮艷無比。精心制作的家具、工藝品猶如小兒肌膚,光潤逾玉。有很多朋友見之發癡、撫之發狂,竟有人夜不能眠,撫木而睡。奇木可親,驅使清朝三代皇帝積極參與設計制作紫檀家具。在制作中紫檀給人帶來的樂趣和愉悅是其它任何木種所望塵莫及的。
紫檀不遠萬里再次來到中國,為研究發展紫檀文化藝術提供了百年難遇的極好機會。怎樣把這有限的資源得到善用,很多專家學者對此甚為憂慮,特別是著名的中國古典家具專家王世襄先生大聲疾呼:千萬不要把這點有限的資源隨隨便便地糟蹋掉,要珍惜用之,千萬千萬。目前這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優質紫檀在未進行有效干燥處理的情況下,生產出了類似花梨家具的商品化產品,開裂現象十分嚴重,暴殮天物,令人痛心疾首。故干燥定性、制作工藝、風格定位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紫檀因稀少金貴,也給制作紫檀家具帶來了極高的要求。明朝中后期從南洋進口了大量紫檀原材,制作出的家具卻是極少的,是不是象人們所傳說的當時社會風氣喜歡黃花梨而不喜歡紫檀制作的家具呢?數百年來紫檀一直位居名貴木種之首,很多方面都優于黃花梨,明朝的手工業制造非常發達,為什么未能得到應有的使用和開發?自從96年,我們進口了大批紫檀原材后,這一問題漸漸地浮出了水面。紫檀是一種高密度,富含油膠物質,管孔里充滿硅化物的特殊木種,它的自然干燥周期要數十年以上,明代對木材的干燥處理技術相對原始落后。用新鮮原材制作的家具會產生嚴重的開裂現象,即使用擱置了幾百年的老料或舊家具殘料制作的家具也會因環境中的干濕急劇變化產生開裂,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紫檀木中的水分子因其特殊的組織結構向外擴散運動非常緩慢,極難迅速平衡因環境干濕急劇變化引起的濕差應力反應。未經人工干燥處理過的木材,它的含水率永遠不會低于當地大氣濕度的低限以下,紫檀木的開裂現象就難以避免了。由此推斷明朝的許多行家里手對此都束手無策,只得把大批紫檀原木束之高閣,打入冷宮,直至二百多年以后清皇朝建圓明園時才派上了用途。為此我們專程考察了浙江省博物館藏明代紫檀畫案,該畫案不但全身布滿了細密的裂縫,還有因制作時紫檀木含水率過高引起明顯的收縮凹陷現象。我們在96年取的一些未經干燥處理的家具胚料也出現同樣的縮陷現象。
現代科技對木材的干燥處理已是很發達了,但對紫檀進行了蒸汽、微波、遠紅外、真空等干燥方法,都因其特殊的組織結構,均未能取得滿意的效果。該木種的特殊性也被曾替我們干燥處理的北京林業大學木材干燥處理權威判了死刑。結論:該木種因管孔內充滿了硅化物,出水通道受阻,無法進行人工干燥處理。雖然多處求助、未能生效,但從中學到了很多木材結構、干燥處理方面的知識。此后,我們通過對紫檀木內在結構的深入研究,采用了特殊導熱介質,編排干燥處理程序,在微壓下控制紫檀木內部的相對濕度平衡,使水分子在一定的溫度下,通過纖維組織向外擴散運動,又要不引起開裂,成了我們日以繼夜試驗研究課題。通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終于攻克了數百年來紫檀木無法進行人工有效干燥處理的難題。經過特殊干燥處理過的紫檀木不但解決了開裂問題,還具有抗潮防漲功能,并明顯地提高了質感和光亮度,為研究發展紫檀家具文化藝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在研究干燥處理的同時,對紫檀家具制作工藝,風格定位方面的工作也同步進行。因本人祖傳是制作紅木家具的(家父是老紅木藝人,也是南通木工界里唯一的老政協委員),又癡迷中國古典家具,利用自身有利條件,深入研究了明晚期、清早期中國古典家具最成熟時期的榫卯結構和獨特風格,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