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木材市場近年走勢及2003年市場預測(2003-1-23)
|
一、我國木材市場近10年來風云變幻
國內木材市場一些業內專家認為,近幾年來我國木材市場無論是需求結構或是國內木材資源供應,以及進口木材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可謂是風云變幻。綜合分析,其演變的走勢,大體呈"花盆"狀,即從1993年的高峰期(盆沿)逐漸下滑,至入底谷(盆底)期,經過幾年的低水平運行,又逐步爬升,至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一直清冷疲軟的國內木材市場終于一反頹勢,再次雄起,以全新的面貌進入一個鼎盛時期,從而完成了一個呈花盆狀的走勢全過程。
拂去歲月的征塵,對照現時的經濟發展,觀察93年國內木材市場出現的那次高峰,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泡沫經濟"席卷著躁動的木材市場,業內業外千軍萬馬擠進木材買賣的陣地,急功近利的虛假繁榮,如曇花一現。高峰期一過,不僅國內木材市場一蹶不振,而且從那以后,國有木材企業的"主渠道"受到沖擊與重創,在國營、集體、個體經營"三分天下"的格局形勢下,明顯走入了下風。 回顧這十年來的國內木材市場風雨歷程最大的經驗教訓就是:木材供求應遵循市場規律而動,大轟大嗡,追求暴利的人為作法,只會把平穩漸進的木材市場再次拖進死胡同。其實,從這一點來看,90年代中后期,盡管木材市場進入了所謂低谷期,但那正是對其前期非規律性的"暴升"的反動,是木材市場的正常回歸。這些年木材市場,特別是進口木材數量、質量、品種、國別以及進口和經營、運輸方式的種種變化,也都表明,木材市場的買方、賣方都已進入成熟期。木材經營的微利時代已經到來,按市場規律平衡供求,以此為基礎出現的市場繁榮,才更具有生命力。
二、"天保"工程的實施,是我國木材市場發展的分水嶺。
如果說,在"天保"工程實施前,我國木材市場從供應方面而言,是以國內資源為主,進口資源為輔;從消費方面而言,是以建設、生產用材為主,家具裝修用材為輔;從經營組合角度而言,是以國有木材公司為木材流通主渠道,集體、個體經銷為輔,那么,在"天保"工程實施以后,這種木材市場延續多年的計劃經濟色彩極濃的供求格局,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進口木材進入了歷史全盛時期,特別是海外多國各類中高檔家具及裝修等生活用材大幅增加,集體和民營為主的木材經營體制蓬勃發展,一個嶄新的,遵循市場規律運作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木材市場終于形成。
新時期木材市場的最重要特點就在于它的"微利"。那種貨不離地,就被你炒我炒抬高身價以獲暴利的人為哄鬧市場的時代已然結束;那種不見暴利便輕言市場疲軟,不少業內經營者企盼市場無端拔高的心理的預測也逐漸消失。現在,人們已經平靜地接受了這樣一個現實--微利,這恰是木材市場繁榮的基礎和保證,買方需要的是價質相符,而賣方則拼爭的是誠信和服務。木材市場競爭盡管愈演愈烈,但生意卻越做越規矩,法規法則越來越明了,國內木材市場進入了成熟期,這已是業內外人士普遍認知的事實。
三、國內外資源狀況逐年變化
近年來伴隨國際大環保呼聲日漸高漲以及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木材內外資源供應始終都是不斷變化著的。也可以這樣說,這種變化就象一面鏡子,反映著國內外經濟以及環保等諸多方面的變化。
先來看進口木材,從1998年到2001年這幾年,無論是原木或是鋸材在數量上都呈逐年遞增之勢,前者這幾年依次為(單位:萬立方米)482、1013、1361、1686;后者為169、217、364、404。此二者數量逐年遞增,充分說明一是我國"天保"工程發揮了實效;二是我國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都對進口木材顯示了極強的需求。此外,從進口發展趨勢來看,由過去的少數國家,極少品種,集中批次,較大批量逐漸過渡到目前這種涉及國際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幾十個品種,多批次,小批量的進口形式。顯然,與整船單一品種相比,后者更適應現今變化了的市場。再有,從主流進口品種看,過去北美花旗松長期雄居"龍頭老大"的地位,而過渡到現實以俄羅斯北洋材占盡風光的局面。這種情況則表明北洋材以其"物美價廉"的優勢取代了大幅減產的東北材、彌補了國有林區因休養生息而造成的森林資源缺口。此外,鋸材進口量逐增,特別是熱帶鋸材大量進口,品種日趨多元化,高檔化,成品或半成品化,反映出我國裝飾裝修用材需求升溫,而且檔次走高。至于膠合板近年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則反而增加,則充分說明,一是我國民族合板工業迅猛發展,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二是膠合板市場秩序規范了,走私水貨受到治理,人為炒作也推動了生存條件。我國逐步成為了合板生產和出口重要國家。
再來看看國內木材資源,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后,每年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材數量逐年減少,其遞減幅度在10%至15%之間,約為500萬立方米左右。至2000年,已減至4724萬立方米。但從長遠角度計,解決木材供應這一難題最終還得靠我們自己。令人欣喜的是,2001年我國國內木材資源供應已止跌回升,達到了5100萬立方
|
|
|
|